“20份調查表,我已經交了12份。剩下的8份我要再多問問,雷同的、重覆的、沒有代表性,我不填的。”
  69歲的老黨員郭仰京,這個春節哪兒都沒去,就在大院里串門子,趕在人家大團圓時,講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邊鼓勵大家對所屬的清河區、淮海街道以及社區的機關黨員幹部吐槽。“大過年的,你這不煞風景啊”對記者的疑惑,老郭自信地拍拍胸脯:“不會。大家可願意跟我說心裡話哩,我是他們的代表,跟我說,管用!”
  老郭退休後已經在社區里當了12年的志願者,去年底,他又多了一個身份:“淮安市清河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顧問團群眾代表”。
  “我當過行風政風監督員、道德監督員,但這個‘顧問’究竟怎麼當,真不知道。我就跟領導說,是不是先給培訓培訓。年前二十八,經過一天的培訓,我知道了自己的職責,就是黨的政策的宣傳員、群眾困難和意見的信息員、黨員幹部聯繫群眾的督導員和‘四風’問題的裁判員。這回任務真不輕!”
  為了讓群眾真正參與到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來,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去年12月起,淮安市清河區開始積極探索打通聯繫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從“兩代表一委員”、離退休老幹部、志願者、社區協管員、城管環衛等十大類群體中選出了像郭仰京這樣深得群眾信任的群眾代表118名,組建了“百名群眾代表教育實踐顧問團”。
  老郭培訓的同時領到了20張“清河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調查表”,記錄群眾對清河區區直部門、街道、社區的被評議單位在“四風”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意見和建議。“春節,大家都回家來團聚,年輕人在,也有時間坐下來聊天,我就抓緊這個時機。”老郭特意挑了家裡人口豐富、比較活躍、表達能力強的十幾家走訪,“大家對幹部們的個人意見不多,但對民生方面的想法不少,比如小區里的路燈維修、綠化維護、下水道疏通、煤氣改造等等,提了不少意見,特別是一些建議很有參考價值。”
  春節7天,老郭白天走家串戶,晚上回家整理筆記,一下子填滿了12張表60條內容,年初八上班第一天,就送交給了顧問團工作站。老郭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淮海街道是清河區最大的一個街道,有8個社區11萬常住居民,這次共選出了20個群眾代表。有工作站在,他們這些群眾代表的工作將是長期的。
  群眾代表一亮相,他們的督導作用就顯現出來了。水渡口街道有個老舊小區清拖大院,此前因為沒有物業維修基金,60戶居民的地下室漏水問題兩三年沒能徹底解決。百名群眾代表之一的韓少功並不住在清拖大院里,但在他和社區主任的努力下,清河區住建局撥出專款趕在年前完成了地下室的維修。而且這一次,工程交付時所有60戶居民都被請到了現場,由每家每戶驗收確認,再經社區蓋章。負責該項工程的區住建局物管辦公室安春焰主任告訴記者,這還不是句號,要等春天雨季過後,檢測合格才會把質保金給付施工方,才算工程竣工。“這真是從我們住戶的需要來解決問題了。”10年的老住戶徐國蓮和群眾代表韓少功這次對住建局的做法特別滿意。
  群眾代表陳春梅,想幫助不符合現有優惠政策但又確實非常困難的錢立英奶奶辦一張免費公交卡,奔波中發現像錢奶奶這樣因為一些特殊情況而無法享受優惠的人不少,為此她建議公交和民政部門考慮解決方案。偶然得知這一情況的區委組織部率先主動行動,決定拿出資金為黨齡滿30年的老人做件實事。目前,這一方案正在起草中。
  “看得出來,政府是真心想通過我們幫老百姓辦事情;老百姓也看到了,跟我們說說,管用!”郭仰京說。
  記者從清河區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瞭解到,群眾代表們這個春節都沒閑著,截至目前,通過顧問團成員已收集5800餘條群眾意見建議,梳理合併出了200多條問題,為即將啟動的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奠定了基礎;同時還排查出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特困救助、社會服務等9大類20個民生難題,提供給了相關民生部門,掛牌限期辦理。
  本報通訊員 韓靜宇 史以娟
  本報記者 廖 卉  (原標題:在清河,有意見跟群眾代表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30iaom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